于这么做的底气,则是源自于大汉强大的实力。
之前就有人这样做了,但后面被大汉灭国了。”朱棣听着朱高煦平淡的语气,心中也很是认同。这就相当于外面的人来到了大明,在大明之内必须要遵守大明的规矩,是一个道理的。$?看·e书&屋°? .¢?追¥最ˉ^>新·′o章<节+t要是有人敢不遵守,同样直接处置,并且大明还会问罪其所属之国。只不过在大明,却是很少有这样做,除非外面进去的人,犯的事实在太大,只要不是太大,大明基本都不会过于追究。因为以大明之前的模式,进入大明经商的,都是提前和大明商定好,属于其他诸国官方所派出的商队,许多时候大明还要考虑对外的影响,没有做到朱瞻基说的这般。尤其是听到朱高煦为此还灭了一个小国,朱棣不仅没有丝毫想法,反而格外的觉得欣慰。这才是汉人大国该有的担当以及该做的啊。只是这样的决绝,若是在大明,那些人只会反对,只会拿出自古以来的规矩,以及大国气量等等理由来反对,不然就是暴君一般。“老二,做得不错,要继续保持,在外面,不可堕了大明、汉人的气势。”朱高煦闻言点点头,也没有说什么,大明之内的情况,他是了解的。里面的那些人,还秉承着以往的那些,不过是为了一些虚浮的东西罢了。而且在大明那些人眼中,真正的普通百姓,不过就是贱民,他们从未正视过啊。“爹,这不用你说,我肯定会这样做的。不说这个了,接下来手续办完之后,我们要从平远县去往安邦北部的普平县。 刚才说过了,这里有运河码头,经济不差,即便去民间看,也看不出什么的。普平县没有水运,只有一条修建的马路连接安邦,从而连接水运与海运,经济相对就要差一些。当然,即便是普平,也不能代表整个大汉百姓的生活水平。在多山的一些地方,例如原本的南掌之地,如今大汉的南山省与北上省,尤其是北山省,生活贫困的百姓依旧有,只不过起码不会出现极端饿死人的情况。接下来你在普平所看见的,虽然不能代表大汉全部地方,但起码许多地方,其实都是差不多的。只是大致上差不多,细微上还是有一些区别。具体的,到时你自己看吧。”朱棣听着朱高煦说的这些,心中依旧还是忍不住一惊,哪怕朱高煦说着多山的地方百姓生活艰苦,但最让朱棣重视的,还是朱高煦那句起码不会出现极端的饿死。但是在大明,不出现饥荒,没有那么多人被饿死冻死,他都已经满足,根本不奢求所有人都能够不被饿死,更不要说朱高煦所说的盛况了。是的,仅仅是大部分人不被饿死冻死,就已经算得上在历朝历代都能够排在前列的盛世了,这就是朱棣想要实现的。至于要解决所有人的饥饿问题,朱棣很清楚,根本没有办法实现。而朱高煦那番话也证明,其实在大汉,也没有做到,只不过朱高煦做到一点。尤其是朱高煦话语之中还有遗憾,仿佛想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一般,朱棣都被惊讶到了。朱棣确实震惊,他没有想到,朱高煦竟然有着这样的大志。朱棣缓缓平复下来,认真的看向朱高煦。“老二,若有此志,那就放手去做,你在大汉实行与众不同的新政,又有高产粮食,相信你能够做到的。你所向往的盛世,不用我说你应该也知道,是自古以来,历朝历代,任何人都没有做到的。如果是其他人有这样的想法,我会觉得这样的人不堪大用,太过虚浮,太过于不切实际,脱离了根本。但你说的,我信。你已经创造了许多我都认为不可能的奇迹,我很期待。”朱棣是真的期待,发自内心的期待,因为朱高煦是他的儿子,是大明的汉王,他们老朱家,出了一个了不得的人。在他有生之年朱高煦若是能够让他见到,他是真不介意哪怕换了朱高炽与朱瞻基,也不是不能让朱高煦回去继承大统。但前提是朱高煦要能够真的做到,只要朱高煦做到了,那么就证明了有可行的办法,以后大明,同样也可以做到了。当这点做到之后,大明千秋万代,大明永昌将真的不再是一个梦,而是真的有可能能够实现了。只是这个想法,太过于宏大了,哪怕是有着土豆与杂交水稻这样的高产粮食,在朱棣看来,都太难太难。这也是他格外期望朱高煦能够做到的原因。朱高煦听着朱棣的话,神情同样肃然无比。“爹,你看着吧,终有一日,会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