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大文学 > 我比剧透先登基 > 第89章完

第89章完

“好……好!”陶促这一次,终于感觉到了一种安心的饥饿。-2/s¢z/w`./c+o-m′

再看那些席地而坐的身影,他努力抬头看了看天,这才憋回了眼眶里的热意。

他没做错这个等待的决定。

可同样是等待,拓跋圭就显然没收到他期望的好消息。

那只因发力而紧绷的手指一点点地收紧,直到一声遽然发出的碎裂之声,从他的指尖发了出来。正是他一把捏碎了手中的杯子。

在这张因眉眼深刻而愈显阴鸷的脸上,蛰伏的怒火几乎要跳动着窜出皮囊,却还是强行压抑了下来,盯着眼前撤回的崔浩开了口:“将你从邺城出发后的情况,原原本本地和我说一次。”

他要听到的,不是公孙兰和于栗磾被杀这样简单的答案,是从崔浩动身起行之后的全部!

其中的一些,他大略能从崔浩送往北面的战报中获知一二,让他先前有继续向南推进的想法。但想到他先前已派出了援兵,最终还是决定按兵不动,可就是这一等,等出了这样天大的损失!

魏国根基不深,他崛起于草原,有先辈留下的福泽,但归根到底,能成为魏王还是依靠着自己的打拼,和一个恰到好处的时机。所以,别管这折损的将领是不是稍显年轻,对他来说都是股肱之将。

为什么有这样的两个人,再加上崔浩在旁辅佐,竟然连等待援军都做不到呢!

他不想听到所谓的永安一来,四方避让,他要听到真正的原因。

崔浩能感觉到,当拓跋圭问出这句话的时候,营帐中的数道目光都以近乎看死人的方式看着他。倘若目光能够杀人的话,他现在早就已经躺在了地下。

但他既然没被当即处死,便已知道陛下的态度了。

他完全没去看一旁忧心忡忡的父亲是何种神色,只朝着拓跋圭答道:“是。”

他当即说起了自己第一次途经洛阳时的见闻,说起了他在弘农见到的姚兴,说起了他在伊阙关外杀死的汉人将领,说起了夺取伊阙关的不易,说起了那一路在他抵达洛阳前的援军,说起了洛水之前的那场惨败,以及随后的会合、等待以及再度失败。

拓跋圭的神情越听越是凝重。

在崔浩的话中,真正让他在意的其实只有三点。

永安从建康转道洛阳的速度非常之快,代表这位年纪不到他一半的应朝皇帝真是个天生的皇帝,能在登基的短短一两个月内抓稳军权,压住朝堂上的异议,也绝不会惧怕挑战,选择亲临前线。

按说有这样脾性的人,在先前做太子妃的时候不该籍籍无名才对。?a.b\c_w+x·w+..c¢o_m*就算不因才华扬名,也该有贾南风的征兆。

但没有!

她仿佛是因天幕的出现才横空出世,也一次次打破了世人的认知。

其二,刘裕等永安麾下将领的实力,比起天幕所说,也有过之而无不及,更为麻烦的是,一方面因天幕所说的“善终”结局,他们对永安的忠诚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置立起来,另一方面,永安似乎对他们也足够放心,才有了这样的各显神通。

其三,也是拓跋圭最觉棘手的一点。

在天幕出现之前,从来没人觉得,洛阳会是一块难啃的骨头,甚至觉得,这只是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这样一群早已被各方放弃的人,在一朝反击之时,竟能军民上下扎手到这个地步!

这到底该说,是天幕给了他们近乎神迹的力量,还是该说,他们只是一直以来都被小看了!

倘若有这样改变的,并不只是洛阳一地的百姓而已,还有那些曾经偏安于江南的南方庶民,他的希望又在何处呢?

诚然,天下作物之中的大多数,都要更适合于生长在黄河流域,植物更喜黑土,更能繁衍壮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让北方人口远远多于南方。就算曾有永嘉南渡,真正能够有条件活着来到南方的还是少数。

从物质地理条件上来看,优势依然在拓跋圭这头。但洛阳易主啊……

这一遭过后,原本住在交战缓冲区的那些人,会自发地向哪个方向移动呢?

问题的答案不言而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