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博大精深,小生愚钝,不过略知皮毛。”
“若有言语不当之处,还望黄先生海涵,莫要见怪。”
黄先生微微颔首,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中庸之道,核心在于中和二字。”
“于修身,是心不偏不倚,行事有度,允执厥中。”
“于处世,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万物并育。”
他微微一顿,目光清澈,迎向黄先生深邃的眼眸。
“学生以为,治国理政,其理相通。”
“不可偏执一端,失之于严苛,则民怨沸腾。”
“亦不可纵容无度,失之于宽纵,则纲纪废弛。”
“赏罚需公允,然过犹不及,失了劝勉教化之本意。”
“体恤需真切,然亦有尺度,不能因小情而误大局。”
“唯有执中守和,恩威并济,方能使得政通人和,国泰民安。”
宋朝阳屏息听着,心中早已是惊涛骇浪。
这番言论,条理分明,见解深刻。
哪里像是一个每日奔波于油盐酱醋、迎来送往的酒楼伙计所能说出?
这份洞察与气度,怕是许多寒窗苦读的学子,也难以企及。
她悄然松了一口气,眼底深处,是难以掩饰的激赏。
“若非黄先生与授业恩师时常教诲点拨,学生断不敢在此妄言。”
“今日得黄先生指点,学生茅塞顿开,实是感激不尽。”
黄先生闻此言,深邃的眼眸中,笑意更浓。
好一个徐少陵!
不仅有过人之才,更有这般不骄不躁、谦逊知礼的心性。
更难得的是,他懂得感恩,不忘师长提携之恩。
这等品性,在年轻人中,着实是凤毛麟角。
他今日微服至此,本就抱着几分期望。
如今看来,这徐少陵,给他的惊喜,远比预想的要多得多。
此番考校,已然尽遂其意。
再问下去,倒显得他这个长辈,有些斤斤计较,刻意为难了。
黄先生端起桌上的茶盏,轻轻揭开碗盖,吹了吹热气。
“你们都去忙自己的事吧。”
“老夫今日不过是恰好路过,顺道上来看看。”
宋朝阳悬了半晌的心,终于稳稳当当落回了原处。
“那民女便不在此叨扰黄先生的雅兴了。”
“黄先生若有任何吩咐,只管差人告知一声,我们即刻便到。”
她言辞恳切,举止大方得体,不卑不亢。
而后她给徐少陵使了眼色。
徐少陵亦随着她,再次躬身行礼。
两人一前一后,动作轻缓地退出了雅间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