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敢在教育的事情动手脚,影响轻者斩首,造成些许影响者诛族,造成极大影响者,诛九族。\e^x?i·a?o`s,.-c-o!m?
不仅是受贿的人,行贿的人也会面临同样的处罚。大王发布诏书说了,事关教育的所有考试,必须保证公正,谁插手乱来都不行,哪怕就是王室的人,只要发现,一样斩立决。而学院的老师若是带出了好苗子,比如考上了汉京大学,据说当地政府以及教育部还会给奖励金呢。不过大学内部有调控名额,每年有二十个,这不包含三百个招录名额,是额外的。这二十个名额是由学院联名可以推荐入学的,听说还要上呈教育部,教育部审批后,还要经过大王的审批同意后,才能生效。这些我们不管,而且这样进来的人,肯定也不会差,反正那三百个名额,任何人都可以争取,只看自己的本事。”“说到这里,你应该还不知道吧,只要是能够入学,其实花费并不多,在学堂与学院阶段,大王说了,朝廷会承担大部分费用,我们每个月需要的花费,其实并不大。像我们家,如今我弟弟每个月的花销在一钱银,但我每个月都给我弟弟三钱银。其实在大汉只要不偷懒,干事积极,都是能够挣到钱的。而在学堂时期,花费更少,差不多一个月就是五十文钱左右,主要还是用来吃饭。 不过进入大学之后,朝廷只会免除小部分钱了,大部分需要自己花钱。不过若是省吃俭用一些,其实一个月也花不了多少。只要家中的人不懒,咬咬牙都是能够供得上的。而且能够入学的,都是为大汉做出过贡献的人才可以,因为不管是学堂还是学院,符合年龄的人太多了,只能从贡献度来看优先级。我弟弟入学院啊,就是因为我们大哥入军了,之前攻打吴哥王朝,后面又攻满刺加和苏门答刺,在我弟弟达到入学的年纪后,凭借着大哥做出的贡献,还有我们之前修路、建城、修运河的贡献,当时直接就确定了。所以在大汉啊,想要读书还得要为大汉做出贡献,不然就得慢慢等,慢慢排。不过因为有超过年龄就不招的限制,要是真的就这样等啊,恐怕有点难。”杨士奇听着这些,心头满是震惊,他是对朱高煦出台这个政策的震惊。天下人哪个不希望自己的子嗣能够念书?哪个家庭不想让自己的儿子争口气,将来能够光宗耀祖?朱高煦在这些人就读期间减少了百姓需要支出的花销,不仅得到了百姓的爱戴,关键是入学以贡献度的优先级,又让大汉百姓心甘情愿的为大汉去做贡献。利用天下百姓的这种心理,大汉朝廷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到天下民心,而且还都是百姓自愿的,这简直可怕。这是将人心玩弄到了极致,明明朱高煦是在达成自己的目的,但偏偏天下百姓都以为是他们的大王对他们好,每个人都拥戴朱高煦,拥护朝廷,拥护官府。杨士奇想的都是朱高煦心机深沉得可怕,丝毫没有想过,朱高煦这是真的帮到了百姓,也真正帮百姓减轻了负担的同时,也是让所有真正普通的百姓看见了上升的通道。真真正正的普通百姓,在任何时代其实都是没有上升通道的,然而在大汉有,这是朱高煦凭借一己之力开辟出来的。但落在杨士奇眼中就是一种对百姓的利用,是朱高煦的一种心机。因为这些在大明,根本就不可能实现。要实现这些,朝廷是要真正拿出真金白银的,要为普通百姓做出保障。而他们这些人对真正普通百姓的要求却是只要不出现大规模的饿死、病死、冻死就可以了。是的,只要不是大规模出现那些情况,不危急到江山社稷,他们是不会怎么管的。这不仅是大明,也是历朝历代以来,都是这样做的。所谓的盛世,也只是让普通百姓饿死、冻死的变少了而已,不代表没有。且大明朝廷拿不出那么多钱,也不可能拿这么多钱给真正普通的百姓做这些。制度的改变,在这些人眼中就是一种变法,是最为忌讳的。尽管杨士奇这样想,却是又震惊于朱高煦做的这种改变,这样制度下科举出来的人,质量普遍都是比较高的。因为质量若是不够,在学院升大学这一关就被淘汰了。而哪怕是从大学毕业,科举还会再筛选一部分人,能够通过科举的,起码证明了能力都是不差的,差的都是在尤其是朱高煦这样为那些真正的普通百姓支出这么多银子,他是真的想不通,有那个必要吗?杨士奇的内心一时有些复杂,与这小厮也是简单聊了几句,小厮就下去了,毕竟他还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