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煦抱有更多的期待。×新?,完;(本·~ˉ神?{站£& ±./首|发-/
“老二,我很失望,这样的话,我想不到竟然是从你的嘴里说出来的。你如今已经在外面立国大汉了,该长进了,你现在这样,怎么带好你的大汉国?名声这东西,你以为我真的看重吗?恶名、骂名、美名,你以为我真的在乎是什么名吗?从我举兵靖难那一刻起,名声是什么,我早就不在乎了。只要我觉得自己没有做错,我不会去在乎那些虚名,没有实际意义。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我相信我做的,后人也不会骂我,更不会认为大明永乐一朝,差了!”“你们都以为我要名声是为了下去之后见你爷爷,编撰永乐大典是为了功绩,为了改善自己的名声。但我告诉你,老二,你想错了,我确实在乎下去之后能不能见你爷爷,但我比你们任何人,都要清楚你爷爷是什么样的人。如果我真的只是在乎这点而做这些,那我为何要出兵安南啊?我还会让郑和下西洋吗?当初你爷爷可是将安南列为不征之国的,但我依旧出兵了,定下禁海,但我派船队出海了,我真的只是在乎这些吗?” 朱棣缓缓起身,气势勃然而发,尽显帝王的霸气。“我让你们都知道的,你以为就真的都是真的吗?你们哥三,恐怕都是那样想我的吧,你们还是太稚嫩了。以前我没有怎么教导你,并不是我对你不喜,而是我没有时间与精力,我有多忙,老三或许不清楚,但你和老大应该都是知道的,而哪怕是老大,你见我又教导了多少?今天给你说这些,是因为你如今为大汉的王了,你娘千叮万嘱,让我护着你一些,别让你在外面吃亏了。也让我提点提点你,作为君王了,所想所做的事,已经与之前不一样了。你自己好好想想吧,想清楚了你再去你娘陵墓前守孝一月吧。”这是朱棣对朱高煦最后的教导,他不知道朱高煦能够听懂多少,也不知道过后朱高煦能够长进多少,只看朱高煦自己的造化了。他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能够教导朱高煦的,也只能是这样了。唯一让他庆幸的,就是当初就藩后,将朱高煦也留在了京城,毕竟那时是朱元璋的洪武时期,朱元璋的威压,没有人能够承受得住,哪怕朱高煦再顽劣,在大本堂学习时,起码也是真的有认真学过。这也让朱高煦起码不至于是个真的武夫。徐妙云对他的叮嘱,起码是对朱高煦的叮嘱,他差不多已经做到了,朱棣自认问心无愧了。要是朱高煦真的记吃不记打,他也不准备继续管了,毕竟这么大的人了,孩子都这么大了,他又能管多少。想到这里,朱棣再度开口。“瞻壑的消息我也知道,那小子不错,老大家那小子要是有瞻壑的一半,也不至于整天游手好闲,四处游荡。你好好培养,这么好的苗子,可别练废了,以免像你一样。”说完,朱棣便起身离去。朱棣离开片刻,几个太监进来将里面收拾干净,各自缓缓退了出去,留下朱高煦一人。朱高煦看着朱棣离开的背影,一时也是有些愣了愣。“这人管得是真宽,我有一个好儿子我难道不知道培养?什么叫练废了?什么叫像我一样?我怎么了?我很差吗?知道了我在大汉做的动作,也好意思说这话。”朱高煦很是气愤,他丝毫不觉得自己差了,结果愣是被朱棣比,被从门缝里面看。也就是朱棣离开了,不然他高低得和朱棣好好辩论辩论。朱瞻基还想和朱瞻壑碰瓷?他要是有朱瞻基这么一个儿子,得愁死。这么大个人了,虽然还没有成年,也不过这点年纪,但身在天家,哪能和外面的同样年龄的人比较?朱高煦不再去想这些,而是开始认真的思考起来,脸色无比的沉重。他在思索着朱棣刚才说那番话的用意,其实他能够理解不少,但他想不通的是,朱棣为什么要跟他说这些?所谓的名声,其实朱高煦看得非常的淡,前世而来的他,他不在乎所谓的虚名,他更在意实际得到的。在朱高煦眼中,只有实际得到的,才是真的。他提名声,也从未将名声当做法宝,朱棣说他稚嫩,他也没有丝毫生气,因为朱棣不知全貌,这样认为,他反而高兴,起码这代表着,他另外的布置,朱棣是不知道的。除了想不通朱棣为什么要跟他说这些外,还有让朱高煦疑惑的一点,那就是看朱棣的这个态度,话里话外,似乎都在说着会让他回去一般,时间就在他守陵一个月后。但偏偏朱棣又没有明着说出来,朱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