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她赞赏有加。
暮色沉沉,余晖透过雕花窗棂,洒落在大宁王府的书房内。朱权眉头紧锁,手中反复摩挲着一封军情急报,脸上满是忧虑之色。沈书瑶轻手轻脚地走进来,手中捧着一盏热气腾腾的茶,她的步伐轻盈,却在看到朱权的瞬间,放缓了节奏。
“王爷,先喝口茶,暖暖身子。”沈书瑶的声音温柔如水,她将茶盏轻轻放在桌案上,目光关切地看向朱权。
朱权抬起头,眼中的疲惫稍减,勉强挤出一丝笑容,“瑶儿,你来了。这局势愈发紧张,北元蠢蠢欲动,朵颜三卫虽暂时安定,却仍隐患重重,本王实在放心不下。”
沈书瑶在朱权身旁缓缓坐下,两人独处,轻声交谈。沈书瑶听着朱权的忧虑,凭借现代的军事知识和洞察力,她在心里默默思考着局势,但并未直接参与决策,只是偶尔说些宽慰的话语。她知道在这个时代,女性参与军事决策不合规矩,即便与朱权亲近,也不能轻易表露。
朱权握住沈书瑶的手,轻轻拍了拍,“还是你懂我。只是朝廷那边限制颇多,军饷拖延,物资调配也困难重重,这防御之事,难呐。”
沈书瑶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说道:“王爷如此操劳,定要保重自己。总会有解决的办法,一步步来。”她咽下了那些可能惊世骇俗的现代建议,只是用言语给予朱权支持。
朱权眼睛一亮,脸上露出赞赏之色,“有你在身边,本王心里踏实多了。”说着,他拉着沈书瑶的手,将她轻轻拥入怀中。
沈书瑶靠在朱权怀里,轻声说道:“王爷,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一直陪着你。大宁是咱们的家,咱们一定能守护好它。”
朱权轻轻抚摸着她的发丝,在她额头落下一吻,“有你这句话,本王便有了底气。只是这局势复杂,若有一日真到了生死关头,你……”
沈书瑶急忙伸手捂住朱权的嘴,“王爷不许说这不吉利的话。咱们夫妻同心,定能度过难关。就算真有危险,我也会与王爷生死相随,绝不独活。”
朱权看着沈书瑶坚定的眼神,心中满是感动,他再次将她紧紧抱住,仿佛要将她融入自己的生命。在这风雨欲来的大宁城中,两人相拥的身影,满是深情与坚定,为彼此撑起一片温暖的港湾。
从军事制衡与利用的角度出发,朱元璋深知朵颜三卫的强大战斗力对大宁防御的重要性。他们的骑兵能够在北元来袭时迅速做出反应,大大增强了大宁防御的机动性。朱权手握宁王的军事大权,麾下王府军队训练有素,将领们各个身经百战,足以对朵颜三卫形成有效的威慑与管理。朱权凭借自身的威望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让朵颜三卫在大宁的军事体系中各安其职,既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又时刻警惕,防止他们叛乱或与北元暗中勾结。
分化蒙古势力是朱元璋更为深远的考量。蒙古退回漠北后,虽实力大不如前,但野心依旧,时刻威胁着明朝北疆。朵颜三卫作为投降的蒙古部落,与北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也存在利益冲突。朵颜三卫内部权力结构复杂,各部首领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一些小部落首领渴望在明朝的庇护下获得稳定的牧场和贸易机会,因而坚定支持与朱权合作;而部分大部落首领,既贪图北元给予的传统草原尊荣,又垂涎明朝的丰厚赏赐,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
朱元璋希望通过将朵颜三卫划归朱权管辖,让他们在朱权的领导下,与北元产生隔阂。但这并非易事,北元不断派出使者,带着丰厚的赏赐和昔日的情谊,试图拉拢朵颜三卫。他们强调蒙古的血脉联系和草原传统,煽动朵颜三卫对明朝统治的不满。而朱权为了稳固朵颜三卫的忠心,不仅展现军事威慑,还深入了解他们的文化习俗,尊重他们的信仰,举办草原传统的祭祀活动,邀请朵颜三卫的大小首领共同参与,增进彼此的文化认同。同时,他还巧妙利用朵颜三卫内部的利益分歧,扶持亲明势力,打压倾向北元的势力。然而,这些行动都需在朝廷的监督和许可下进行,朱权无法擅自做主。
朱元璋的战略构想是构建一个完整的北方防御体系。他分封众多皇子到北方各地,燕王朱棣坐镇北平,辽王朱植驻守辽东,他们与朱权一同成为拱卫皇室的坚固屏障。朱权所在的大宁,正是这条防线的关键节点。赐予朱权朵颜三卫,是他整合各方军事力量的重要举措。他期望朱权能以大宁为根基,统领包括朵颜三卫在内的军队,主动出击,肃清草原上残余的蒙古势力,维护边疆稳定。同时,推行垦荒兴植政策,发展边境经济,传播中原文化,让这片土地真正成为明朝稳固的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