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洛阳后,就令安定公主以前洛州刺史贾敦颐为道德楷模一样,选择这样的两个人物,是不是也另有目的呢?
再想想此前陛下和长孙无忌之间再一次出现的针锋相对,许敬宗觉得自己可能品味出其中意思了。
那么问题来了,倘若这真是陛下有所隐喻的话,他到底要不要接上这个暗示呢?
要让他声援废王立武,没问题,这还能说,区区后宫之事,陛下乐意去做就好,关旁人什么事。
要让他攀咬褚遂良,这也没问题。毕竟褚遂良早年间就有被贬斥的情况,最多说一句旧事重提。
可要对付长孙无忌,那就是另外的情况了。万一陛下只是一时之间没想通和长孙太尉之间的关系,到时候真做出了什么事情后还要重新反悔,那遭殃的岂不就是他们这些率先行动的人了吗。
许敬宗没有这等家族背景在后头支持着,天然就少了几分胆魄。
但他可以确信,他在与皇后打照面的时候,从她那里投过来的目光,分明是意有所指。
他更瞧见了李义府这个家伙在随行众人之中颐指气使的做派。
若轮身份和起点,李义府比他还低,现在却已算凌驾在了他的上头。
这不由让他想到,他此前的行动就是慢了一步,先让别人去当了探路之人,这才让自己没拿上头功。他也早已选择了陛下的立场,根本就没有什么从中反悔退缩的余地。
谁知道这一次他若不参与进来,会不会再被追究责任呢。
他可是从瓦岗军投奔李唐,一度因长孙皇后葬礼失仪还能得到起复的人啊。在生存之道上,真是少有人能有他这样的眼力了。
许敬宗咬了咬牙,最终还是做出了决定。
傍晚扎营之时,担负礼部职责的许敬宗便带着抄录完毕的祭拜先人章程找上了皇后。但比起将此事上奏给她,让她确认是否要将其挪交给许州官员筹备用具,许敬宗更想说的,还是另外的一句话。
他低声问道:“敢问皇后殿下,陛下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作者有话要说
阿武有机会正面和朝臣接触了(关注的重点不对)
长孙无忌没了对阿武和李治都有好处,对河东世家和寒门也有好处。只能说他没想做到篡位那一步的话,之前的行为其实全在找死。最后这个结局一点也不奇怪了。
有人问为什么阿菟还小小一只,因为长孙无忌退场之前的这一段,对于阿武,也是更进一步认清楚政治斗争本质的过程,等这段结束就可以跳一点时间轴咯。
1冬十月戊戌,亲讲武于许、郑之郊,曲赦郑州。遣使祭郑大夫国侨、汉太丘长陈实墓。
晚上九点见。对了我可能会在过几天改一下文名,因为感觉蛮多人不知道安定公主在书名到底是谁,影响点进来,会改直白一点,如果看到改名不用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