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大文学 > [武周]定鼎 > 第 47 章 047(二更)

第 47 章 047(二更)

上。

可对李清月来说,他名声好处都拿到了,还要什么其他的东西嘛!

武媚娘朝着她看去,见周围人潮涌动中,也没影响女儿将这句话说得清楚。

她更是不难自女儿被照亮的面容上瞧见,她唇角的笑容里带着几分骄傲之感。

上个月的时候,阿菟就同她说起过。

她以僧侣众多无事可做、河东世家给钱太多为理由,将那群僧侣之中的一部分又给指挥来修河堤了。

圆度显然已日渐意识到,小公主年纪虽小,却不是什么易于相与之人。与其再被她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不得不做,甚至要打落牙齿和血吞,还不如早早按照她的要求办事,起码彼此之间不必闹得太难看。

所以这一次,甚至没费小公主多少口舌,他就已调拨了一部分人手加入到了修筑堤坝的工程之中。

“其实做这件事的并不只是那些吃闲饭的僧侣,”李清月想到那时的场面,不免有几分唏嘘。

“洛水决堤淹没两岸的事情,自武德年间就不少见,但洛阳到底已不再是帝都,就算消息传至长安,或者留下记录在后世的史书里,可能也只剩下了寥寥几个字,闭口不谈其中的人员伤亡。”

洛阳是如此,天下其余各州,必然更是如此。

“所以眼见朝廷有响应贾公遗愿的意思,在重修天津桥之余,还要加固河堤,各家有壮劳力剩余的,前来帮忙的人可多了。”

这修筑河堤的任务应该被算作徭役,可当此事与他们命途攸关的时候,他们又怎能不做呢?

这也到底是一件有福之事。

大概也正是因为今日这出盛会的背景里,有着他们做出的奠基,才让他们在与会之时,脸上更多了

几分真切的笑意。

何况,五月过半,今年是不是个丰收之年,已能看出端倪了!

武媚娘听着李清月的这番絮叨,又耳闻这些将她们裹挟进去的人声沸腾,脚步走得越发轻快。

平日里有数层裙衫裹身,金钗花冠压顶,竟真不如此刻自在。

比起永徽五年万年宫外弘化公主邀请她的策马同游,今日的这出民间行走,要更显人间烟火之气。

她刚想到这里,忽然又听女儿高呼,“阿娘!我们再往河边方向走一点,那水陆大会快开始了。”

几乎就是在她话音刚落的时候,天津桥头的法会场地方向,发起了一声仪式开始的撞钟之声。

像是被那道钟声所惊吓,以李清月所在的位置都能清楚地看到,靠近岸边的河水之中,一条游鱼自水中蹦跳了出来,在日光中擦出一道分不清金色还是银色的闪光,而后——

重新跳入了此刻波平浪静的洛水之中。

——————

“当啷”的一声脆响。

一块自冰鉴之中取出来的寒冰掉进了琉璃杯中,在杯中泛起了一圈圈震荡开的涟漪。

外头暑热未尽,正是八月之初。

冰块入水在视觉上产生的凉意,倒是稍稍驱散了燥热。

但也同样是在此刻,李治望着武媚娘异常平静的动作,有点怀疑是自己方才听错了什么。若只看她沉稳的模样,就好像她并未说出什么石破天惊的话来。

很显然,李治没有糊涂到产生幻觉的地步。

这……并不是一句该当由皇后说出的话,又确实出自于一位皇后之口。

“媚娘的意思是,建议我重启洛阳为东都?”

作者有话要说

母女俩的野心都是在慢慢增长的。

其实不用避讳去谈野心,也不一定就是被逼到死路上、面临不掌权就死的局面,才不破不立。

有野心,想去争取更多的东西,真的很有魅力。

以下为四条备注解释:

1680年,进士科考核在时务策论外增设帖经,682年,又加上了杂文。确保进士科出身的考生不会死守旧策文。

这两条具体是李治改的还是阿武改的不确定,但是这个时期已经是二圣临朝了,而且李治在683年去世,我倾向于阿武有参与决策的权利。

2武皇提出的糊名制度。

3永昌元年,张柬之因为答卷不符合格式被判落第,是被武皇觉得及第的人有点少,才把这个内容好格式不对的家伙给捞出来了。

查阅《唐代进士录》可以看到,按照他“少补太学生”,得到(永徽四年)国子祭酒的赏识,后他是三十岁左右进士,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