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小寇子小心翼翼的抬头,偷偷的瞄了一眼皇上,见皇上的脸色没那么难看,这才敢继续念叨。
“主子,将士们的军饷,从户部到兵部,再到地方,在到将领,最后到小兵的手里,一层一层的盘剥截流,十不存一那是常有的事儿。有些心肝黑的将领,本就不多的军饷,他们就敢全部截流,供自已挥霍。”
“这仗还没打就注定要败!”
载湉笑了笑,就是笑的有些残忍,他知道,历朝历代,吃兵饷,喝兵血的事,那都是常态,不过大多数朝廷,都是在和平年代吃饷,真到了干仗的时候,皇帝勒紧裤腰带,从牙缝里抠,也得给将士发饷。到了大清,那就倒过来了,前面打的越凶,后面吃的越凶!
当初的光头怎么会大败,也是因为贪腐!前线吃紧,后方紧吃,那战斗力直接降到谷底!
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的实力,一度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结果呢,被小鬼子揍的满地找牙,最后落的个全军覆没的下场。这是将士们不够努力嘛?
不是,是朝廷贪腐,兵不满饷,武备不齐,炮弹都能作假,前面在打仗,后面在发财,这仗能打的赢,才是怪事了!
可惜了,可惜那么多热血男儿!
“主子,老佛爷她可是把咱们大清朝的朝堂牢牢把控在手中啊!不仅如此,还大肆任用亲信,搞得整个朝廷乌烟瘴气!而那些军费呢?大部分都进了她的腰包!她过着奢侈无比、骄横跋扈的生活,哪里管得了国家的安危和百姓的死活啊!,,,,”
载湉听着小寇子在那自说自话,自已掰着手指算着,想着后世的历史进程,这个时候,整个华夏,在洋人的眼里那就是香饽饽,人家围着咱们转,想啥时候啃一口,就啥时候啃。现在没啃,那是因为人家在捞钱,等钱捞够了,就开始盘算着分地了。
说捞钱可能不太准确,人家是送钱来的,每个帝国都争先恐后的给大清送钱,那热情似火的样子,比自家的爹娘还暖心。
怎么送钱,那就是借贷啊,把咱们的钱挣完了,又上杆子找咱们放贷,只要你敢开口借,他们就敢放款,不用审核,不用找关系,嗯,签个字就能领钱。
这么好的事儿,哪里去找,结果呢,借钱也是要还的,大清没啥可抵押的,就只能拿出关税做抵押做保,没听错,就是关税。
别的东西人家也不可能要,土地人口,自然资源,人家可以直接抢的。
光绪年间,大清的收入大约在1.2亿两白银,和乾隆时期相比,传统的农业税反而下降,很大一部分来自关税。所以,各国都将华夏的关税当成一块肥肉,之所以借款给华夏,主要也是看中了这一点。
为了拿到华夏的关税,列强无孔不入,威逼利诱无所不用其极。于是,历任海关总税务司都不是华夏人,这也就意味着当牵涉到收多少关税,怎么收的问题时,清政府已经没有发言权了。更严峻的是,这笔钱最后都是进了洋人的口袋,因为后来签订的巨额赔款条约以及借贷,都是清政府拿关税作为抵押的。
不过,华夏的关税自主权丧失也有一个过程。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爆发,这在当时的影响较大,英、美等国以保护华夏海关为名,占据了上海关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其他通商口岸也被列强掌控。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美在上海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其中第十条规定:“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国人帮办税务,并严查漏税。”
就这样,英国人赫德成为了中国海关的总税务司(第一任干得时间不长,也是英国人名叫李泰国),在这个任上赫德一干就是几十年。
甲午战败后,清政府为了筹借赔款,向俄、法、英、德等国借债,前后借了三次,每次的欠条上都写着“以中国海关所入税项及存票作为担保”。《辛丑条约》清政府要赔款4.5亿,条约中也明确规定,赔款的来源之一便是新立海关的税收,以及之前做担保的款项付完本息后剩下的钱以及关税收入增加的钱。于是,华夏关税支配权完全丧失了。
你以为光拿了关税这就完了。这点钱根本填不满列强贪婪的野心。借钱高利息,赔款高利息,零零种种算下来,国家每年都要支付给列强数以亿计的银两!一直持续四十年!
这是彻底抽断了国家的根基,趴在华夏土地上吸血!
列强一边拿着枪炮,侵占土地,一边又威胁大清大开通商口岸做生意,所有的利润,所有的税收,全部被列强瓜分。
华夏的所有人,就像一头头傻乎乎的老牛,累死累活的替洋人挣钱。
这就是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