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大文学 > 大明:我以疆域换寿命 > 第55章 京学,一不小心查到铁太子党身上了

第55章 京学,一不小心查到铁太子党身上了

尤其是每年毕业的前十,将会直达天听,这就相当于科举之中,获得前十的名次,才能拥有的机会啊。

而这点也预示着,想要从京师学院毕业,还要经过一道考试,只有合格者,才能顺利毕业,而哪怕是进入到京师学院之中,也不是就彻底稳了的,朱标刚才说的考试,他们记得清楚,不合格者,将会有被逐出学院的风险。

一旦被逐出学院,那么这个人以后,就难了,即便通过科举入仕,在朱标亲自掌管的学院之中被踢出,这还想要在大明官场上混?可能性已经不大了。

铁铉等人想得不少,其中很多,都是朱标乐于看见的,这个京学,听着方方面面都很好,一旦进入到京学,能够顺利毕业,未来的前景,就注定不会差了,这不仅是他给出来的潜在认知,事实也是如此。

但是一旦进入到京学,那么这些人,将会彻底被卷起来,不想被卷,一旦考试不合格,那面临的后果,朱标相信,任何一个学子都是不想看见的。

京学的门槛,加上京学的入学考试,就注定了,进入到京学里面的人,都不会是一个平凡人,这个京学,也是朱标为大明,做出的人才储备基地。

京学一旦正式开始招生,以后大明大才,不说全部,但很大的部分,都将会出自京学,因为天下人,没有科举入仕的人,不会忍受得了京学的诱惑,他们自己,会很自觉的来到京学。

至于国子监,更多的是针对他朱标自己看好的人才,再培养一番后,最后再出来入仕,从国子监而出,就不用面临科举的问题了,到时就会由朝廷直接安排职位。

这些,都是他为了提升京学而做出的准备,如今是在南京建立的京学,等以后北平的京城建立,到时还会建立属于北平的京学,到时一南一北,南北京学,大明以后的人才,将会更多。

而民间形成的那些团体,也很难再次形成,只会在皇权之下,形成其他各种利益团体,因为从这两个京师出来,那代表的,可就是天子门生了。

至于他说到的户籍,以及军功最高优先级,这些都是朱标接下来要处理的问题,大明疆域的扩大,户籍制度必须要比之前优化才行,尤其是军功制度,这关乎到军人的荣誉。

不仅是增加参军的人对大明的认可,更是让其家属,能够为进入大明军中而自豪,要让别人知道,在大明从军,拥有多好的待遇以及福利,从而调动更多的人,积极入军。

哪怕是徭役,也是如此,历朝历代,征兵和征徭役,都是最难的,因为百姓抗拒,但是政策如此,百姓没有办法,即便抗拒,也必须得执行,不然牵连全家。

若是和平盛世,无论是徭役还入军,那都还好,若是战乱年代,这两样,就足以压垮一家人。

这些都是朱标想要去改变的,但是却又只能慢慢来,大明的财政不支持他做这些事一步到位,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朱标想到这些,其实都是很头疼的,他发现自己要做的事,是真的多,就现在说的这些,有哪个是好做成的?都需要他投入大量的精力。

就这些,他还没有开始对朵干都司以及乌斯藏都司开始布置,还没有对大明如今的火器进行优化,这两样,也是朱标接下来的核心,都是必须要去做的。

尤其是火器的发展,这是朱标重心中的重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朱标很清楚,不把武器发展好了,以后还怎么开疆扩土?

朱标现在想到这些,都是一阵的头大,就这些,还是朱元璋如今将国事揽去了大半的情况下才有的,若是朱元璋没有去揽下那大半的国事,朱标都不敢想自己以后将会有多么的忙碌。

将这件事安排下来,朱标随即就让几人下去了,就今天的事,他很清楚,就够这些人好好缓缓神了。

别看他如今说得简单,具体实行起来,可是没有那么容易的,他说的那些细节,都足以让这些人下去研究很久了,而且因为这事,他们还必须进入到民间,真正的去了解百姓的生活水平。

就是单单一个入学费用,就必须要对真正的百姓足够了解,不然这事,办下去就不是为民,以及为明了。

在一众人下去之后,朱标也是在想着,什么时候把这个教育部给搞出来了,如今他所做的这些,都是在为教育部这件事在铺垫。

尤其是教师资格证的考核这一块,就将会影响到天下人,教师的薪资制定这些,都不是那么好容易完成的,另外还要将这些纳入大明的职位体系,不然这个教育部拿来干嘛?

如果就是单单主持一个教师资格证的考试,那就不能称为教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