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1
“我原本不想参战的。”他咧开了嘴,像是还有很多话想在此时激烈陈说,又想起刘仁轨自抵达青州到如今军营里的所作所为,都和他所在州府的官员不同,他不该将怒火全部发泄在他的头上。
只是这份情绪终究是需要一个出口的,他也没这个多余的精力去分辨他是不是好官。反正,他们终究和自己不是一个阶层的存在。
“我只是……”
只是想有个名字,也有一个有始有终的结尾而已。
凭什么那些家中有钱的可以花钱买通相关人员,避开应征,他们这些人却只剩一个名头上好听,然而还没等从上一次的征兵中恢复过来,在并未领到出征的功勋之时,就已要面对下一次的麻烦。
悲愤的情绪因这场不成功的叛逃几乎将他完全吞没,也就在他说出这话的时候,他忽然下定了决心一般,朝着那张长案扑了过去。
在那桌案之上,正放着一把光亮的匕首!
作者有话要说
1【刘仁轨上奏】自显庆五年以来,征人屡经渡海,官不记录,其死者亦无人谁何。州县每发百姓为兵,其壮而富者,行钱参逐,皆亡匿得免;贫者身虽老弱,被发即行。顷者破百济及平壤苦战,当时将帅号令,许以勋赏,无所不至;及达西岸,惟闻枷锁推禁,夺赐破勋,州县追呼,无以自存,公私困弊,不可悉言。以是昨发海西之日已有逃亡自残者,非独至海外而然也。
翻译一下就是:自显庆五年(660年)以来,东征的人屡次渡海,官府没有记录,死了也没有人过问他的姓名和死因。州县官每次征发百姓当兵,强壮而富有的人,花钱买通办事人员,都得以免征,而贫穷的人虽年老体弱,却立即被征发入伍。不久前攻破百济及平壤的苦战,当时将帅发出号令,答应立功的人受奖赏,无所不至;等到返回西海岸,只听说被拘捕,被追究□□,夺去赏赐,免除勋级,州县官吏上门催迫租赋,简直无法生活下去,公私困乏,一言难尽。因此不久前,从海西出发时就已经有逃亡或使自己残废的人,并不只是到了海外才发生这种情况。
晚上九点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