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的铺子涌了过去。
看呐,过了这村可就没这店了。
但李清月其实并未完全沉浸在下方喧腾中,毕竟她也不好喝酒这一口。
以至于喝彩声几乎冲破里坊之时,她竟耳力极灵敏地听到了另外一个声音。
那个声音可能只是在喃喃自语,并没有想要任何人听到。
偏偏因她身怀系统的缘故,还是将其收入了耳中。
那声音还很熟悉,正是方才一度走神的澄心发出的。
“……不是的。”
李清月闻言眸光一闪。
不是什么?
这不是长安盛世?
可此时的大唐虽还不到开元盛世,到底已经历过贞观之治了,关中的人口也早非隋末时候可比。
再以今日之所见场面,说这是盛世好像也没什么不妥的。
澄心浑然不觉自己的声音没能被掩盖在下方的动静里,反倒连后一句都被她那小主子给听去了。
那也实在是她有感而发的一句——
“不够体面的人……哪有机会出现在公主眼前呢。他们早去各州逐食去了。”
听到这里,李清月眉头微不可见地动了动,只因她好像听到了一个对她来说很陌生的词语。
当澄心带着钱袋下去结账的时候,她便状似无意地朝着卢照邻问道:“逐食是什么?”
李清月并不知道这两个字怎么写,只能依照着
澄心方才念出的声音模仿。
但很显然()?(),
她模仿的并没有错。
卢照邻闻言?()?[(.)]??♂?♂??()?(),
在脸上浮现出了几分愕然()?(),
“三娘子为何忽然有此一问。”
在此刻的大酺盛景之中()?(),
她本不该提及这样的事情。
李清月却只是固执说道:“我问你答就是了,你不是给我当向导的吗?”
卢照邻愣了愣,忽然想到了在他前来此地之前邓王李元裕对他的叮嘱。
那么难保这句话并不是公主要问,而是陛下要考校他一二?
他正了正面色,答道:“关中田地粮产不足,四面关隘又限制运粮进入,尤其是水路,几乎无法用于大量运输粮食。所以若遇灾年粮荒,陛下便只能令百姓出关,前往其余各州讨要食物,是为逐食……”3
李清月呆在了当场。
窗外忽然又响起了新的一声锣鼓,把卢照邻最后的几个字给吞在了满堂斗酒声中。
作者有话要说
1这件事记载在周国夫人的墓志铭里。
后以忠孝公封于周国,表请改封,有勑不许。近者侍极袭爵继周,乞移于鲁,不垂照察。
忠孝公就是武士彟(追赠士彟为司徒、周忠孝王。)
2卢照邻,初唐四杰之一,最出名的一首诗应该是《长安古意》“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3隋唐时期的长安缺粮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呢?
从隋文帝开皇十四年的时候,就暂时迁都洛阳“就食”。
唐太宗也去了两次。
到了李治这个时期更难办了,他不止自己去了七次,还有一次在半路上就差点把侍从饿死。还有是“诏令任往诸州逐食,仍转江南租米以赈给之”,让百姓自己去其他各州找粮食吃,这就是“逐食”。明确的诏令下在670年,但是653-655的关中粮食问题因为旱灾+洪水,不会差到哪里去。
所以之前长孙无忌说让李治少管洪灾迁移这个事情,有人觉得写夸张了,但是对比长安当时的粮食缺口,确实是有这么说的可能。已经事情很多了,不要多事了。上位者是真说得出来这种话的。
在后面的几个皇帝——
唐中宗:岂有逐粮天子?(你硬气,你了不起)
唐玄宗:五次就食洛阳
唐德宗: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女主是一个对唐初政/治局面有一点了解的现代人,目前做的也是在合适的时候透露她觉得应该透露的信息,但实际上,我之前就说了,她一直都没有真正看到这个时代。
现在算是一个开端啦。
明天早上九点见。
这本维持双更就不错了,感觉加更很艰难,v前有存稿加更了下,v后就算了。我是真的写得慢。
然后就是这本的插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