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时他们找上大明,大明该如何应对?
大明地大物博,物产丰厚,可以说外面那些国家,只要知道大明,谁不会来惦记这块富饶的土地?
当我们主动去与他们交流,他们必然欣喜,大明作为东方大国,哪国不向往?
唯有我们对他们足够了解,我们才能时刻保持领先地位,大国的威慑,才能真正的辐射四方海外!”
朱标所想的第一步,就是要解除海禁,开海运,去了解确实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这次暹罗等国拥有火器,更朱标敲响一个警钟,历史的发展,已经与以往开始不同了,他也不能用再用那种眼光与思想去看待。
只有足够的了解外面的小国,将来才能更加容易的击败他们,覆灭他们,至于大明的强大,也会传播四海,让那些小国更加敬畏。
除了这点,就是朱标想要发展海上贸易了,大明自身的发展,总会有一个瓶颈,但若是航海带来了外面的商人,将那些小国的银子带回大明,大明就将会更加富裕。
大明自身发展会很慢,会有瓶颈,但只要将世界的财富往大明聚拢,那大明就可以进行飞速般的发展,那些外国,也是有着许多人才,这些都是大明可以拉拢收服的对象。
通过商业与军事,掠夺那些国家的钱财与人才,这样一来,只会是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这些朱标并没有与朱元璋说,因为哪怕他说了,他也料定朱元璋不会懂,以朱元璋的小农思想,发展大明那就是要发展耕地,要种地,唯有种地,才是出路。
其实这也不能说朱元璋错了,因为这是朱元璋自己亲身经历的,不种地就没有粮食,没有粮食就得饿肚子,一旦饿肚子,就会想着造反,他朱元璋就是这么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但凡当初他有口吃的,也不至于去投了反元义军。
加上大明本就是农耕,依靠农耕养活大明所有人,农耕是基本盘,朱元璋再重视一些都不为过,在其他科技没有起来之前,农耕是绝对的重心。
朱标想的那一套,在朱元璋面前就行不通了,朱标的那一套是通过商业,以及大明的震慑,在海外捞金,再运回大明,增加大明的财富,以商业拉动经济,经济拉动百姓。
尤其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能不能从美洲那里拿到土豆、红薯这些粮食,土豆在南美洲有,红薯最早是在哥伦比亚、墨西哥一带,也是在美洲的,包括玉米这些。
若是能够通过航运将这些拿到,那他就可以不通过寿命来兑换了,若是真的十年二十年大船都还没有发展起来,也没有找到去往美洲的路,那他无奈,也只能用寿命兑换了。
朱标确实是这样想的,虽然他也想要粮食,但如今他更看重的是火器,如今大明的人口并没有超载,再过几十年,大明人口总量攀升,到时才是迫切需要新的粮食来缓解这个压力的。
朱元璋听着朱标说的,心头一沉,他的预感还真没有错,确实不怎么好,海禁是他下的诏,朱元璋也没有想过解除海禁。
朱元璋海禁,其实在他看看来,最重要的原因无非就是两个,首先是怕后面有人会远征海外,因为这样一来,征战所需要的钱粮与各种物资,将会更多,打下来也只是飞地,只会徒劳耗费国力。
至于他为什么会这样想,因为其他地方已经没有什么适合大明扩张的了,在朱元璋眼里就是这样。
除此之外,就是不实行海禁,许多在海上开展贸易往来,朱元璋就怕大明的好东西被那些人弄到海外去,让那些小国凭白得了大明的工艺,朱元璋对这一块,是非常看重的,与李世民大大方方的送,完全就是相反的。
这样一来不仅大明会面临技术泄露的风险,还有商人一旦得利,只会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下海经商,一旦人都去下海经商了,谁来种地?
没有人种地,粮食就会减少,粮食减少,人口的增多,缺粮的问题也会再次浮现,成为朝廷的难题。
而且到时哪怕再禁海,压力也会非常的大,那些赚钱的商人,肯定是不会同意朝廷禁海的,朱元璋非常清楚,到时朝堂上的反对声音也将会无比的大,即便他是朱元璋,也会头疼。
这里就涉及到朱元璋对商人的歧视了,在大明,商籍才是最贱的,因为在朱元璋眼中,这群人不事生产,投机取巧,赚取大量银子不说,贡献的税收也不多,不能实质性的帮助大明。
说白了就是朱元璋只看见这些人的腰包鼓起来,大明却是无比贫穷,百姓无比贫穷,加上早年的遭遇,才会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