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经多日的组织筹备,这天,原梅城县府衙前,历经多次扩建,面积巨大的演武坪上。需要此次出征的梅山军正整装待发。但还是因为人数太多,只能指派各连、营、团、师与不同兵种的部分代表过来列队检阅,只见他们的军旗迎风招展,似有遮天蔽日之感。余升从左至右看过去,他们依次是:
水上作战团2000人,也就是上次平定李家庄的那支部队,团长暂由赵应龙担任,副团为原梅山军官。这赵应龙也是上次42考生之一,只是当时未博得军政司头甲。算起来他还是赵斗昔的远房同族堂侄,不幸的是父母家庭却湮灭于这乱世,而谁又没有一点私心呢?余升见他成绩尚优,人品刚正,也就睁只眼闭只眼的,至今也没对赵斗昔挑破此事。水兵们全身统一身着油光发亮的藤甲头戴钢盔、配崭新的德莱赛M1841步枪,刺刀已卡在枪管上,刺刀由钨合金打制,并配有皮质卡扣刀鞘,不使用时可放进悬挂于武装带上的刀鞘,此时一排排锋利的刀尖上正泛着蓝幽幽的冷光。因为他们暂时的作战要求里,不会有离船太远的陆地纵深作战,所以没有像步兵一样配置作战背包,但是皮质防水子弹盒、手榴弹什么的皆有配置。他们的战船也只是普通木船,并且配置了似龙舟一样狭长的追捕船,余升并没有在船上配置大炮,因支流港叉里作战完全是没什么卵用的,一点准头没有不说,还影响船只速度,步枪600米的有效射击距离,在这个时代已经是神话般的存在了。
山地步兵混合作战部队,目前是两个团4000人,钢盔、丛林迷彩、少部分尖刀连队还装备有钢制胸甲,精钢链制成的格斗刺杀手套。第一团团长蓝刚,第二团团长明克珍,他们也是42考生里军事类靠前的,副团全是老梅山系军官。山地作战巨炮难行,余升并没有给这种山地作战部队配置大炮的计划。万一遇到需要进攻的小型城寨,工兵排的炸药爆破完全可以解决问题。而伏击人数巨大的敌方部队,除了射程射速跟的上的步枪基本火力,还有手榴弹和改进版的钢制炮身子母铳,该炮重量轻巧,一头骡子背着翻山越岭还很轻松,可快速装弹类似大号的霰弹枪,专门打击200米内的敌方密集阵型。余升一直以高价收购西南马帮的骡马,就是为这支部队准备的,他们的配置在这个时代堪称豪华,一名士兵配一匹矮脚滇马供行军乘骑,配两匹骡子驮着弹药与军粮豆料和其它行军物资。4000士兵,12000多匹骡马,后金的一人配三马和这种阵容比,不过是骑马的乞丐罢了,他们马多不过是为了确保平原地形上的快速移动,而日常供给全靠杀人抢劫,和蒙古人差不多,是一支不需要庞大后勤系统的部队。
军政司后勤保障与法务署下属的整编师7000人,师长暂由刘猛兼任,副师长杨名兼任,下面的几个团长也是新老配的搭配。他们因为商队护送的需要,前几日已经随集合在一起的商队出发了,路上情况怎样还未传回消息。
剩下的都是留守部队与预备役了,和前几支队伍比较,他们根本就没有什么压力,完全可凭借坚城厉炮轻松打击来犯之敌,目前梅城兵工厂制造的火炮是仿拿破仑炮。该炮主要有1841型6磅(2.54公斤)野战炮和1857型12磅(5.44公斤)野战炮两种型号。其中,1841型6磅(2.54公斤)炮技术参数为:口径为93毫米,身管长1.52米(16.倍口径),炮重约389公斤,最大射程1500码(1371米),主要弹种由实心弹,散弹,爆破弹和榴散弹。其炮架重约170公斤左右,结构简单,大致可分成车轮、主轴、炮尾架和俯仰装置四大部分。其中,除了俯仰装置是全金属部件之外,其他部分大都使用硬木制成。火炮的后坐力通过炮耳直接传递到炮架上,推动炮架向后移动。为了防止后座时炮尾架插进地面折断,把炮尾架的底部接地处做成了滑撬状。
很显然,这重量加上弹药量,是不可能装备给游击性质、频繁移动的山地作战部队的。现在生产出来的十多门,都是布置在梅城各碉堡之中,作防守之用了,其中运往紫云山的两门拿破仑1857型12镑炮,虽然是拆卸运输,还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费时三个多月,才成功安置在山顶堡垒内,原计划是安置四门同类型的大炮,结果因为实在太难运输上山而放弃了两门。
余升则暂驻梅城,视三个方面的情况变化相机而动。他与众梅山各司大小官员站在检阅台上,目送这几支大军出动的壮观场景,还是那样齐整的军容,还是那样热情夹道相送的梅山百姓。
在梅山军整齐划一、有排山倒海脚之势的脚步声中,余升默默的朗诵起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