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大文学 > [三国]谋士不可以登基吗? > 441. 番外二·海航之路(一更) 元昭四年……

441. 番外二·海航之路(一更) 元昭四年……

孙度送上一份惊喜的拍竿与钩爪连桥,在由交州、扬州和徐州打造的大批舰队中也多有武装,而船头重弩更是因船身的日益加固而又增大了一轮射程和威力,就算因火药易受潮、火炮也尚在研发之中的缘故并未被放在船上,要对付肃慎、沃沮、三韩、百倭之人也足够了!

不过这一战,因东北地界上的严寒和物资调配之事,最终还是没在元昭三年的尾声即刻发动,而是放在了次年的开春。

于禁、曹洪等将领也被赶在开战前被调到了此地。

扶余和高句丽二方正觉大雍依然将目光放在西域之地和中原内部治理的时候,吕令雎和郭淮便已在张辽坐镇后方的支援之下分作两路进取扶余与高句丽,以丝毫未给对方留下喘息之机的雷霆方式直扑其部族王都之所在。

正如她在向甘宁介绍之中所说的那样,这两方便是心存侥幸心理,以为自己尤有退路可言,这才始终保持着那独立在外的状态,只当大雍对于他们缩着脑袋做人就已满足了,在骤然遭到了这样一出打击之后,他们当即一个退往肃慎一个退往沃沮,以图能凭借着这方后路来遏制住吕、郭二路兵马的长驱直入。

好在,归属于大雍治下的鲜卑,是不可能对大雍出兵做出什么有效策应的,只因在扶余和鲜卑之间门作为隔断的,便是后世被称为大兴安岭的存在。

但他们又怎么会想到,那支扬帆起航、即将扬名于海上的队伍,甚至比吕令雎等人还要早一步出发,也已在此时抵达了沃沮和肃慎之间门两山断口处的海湾之地。

目标正是截断他们的后路!

元昭三年的西域各国来朝,令人几乎忘记了同时发生的另一件事。

身在邺城囚牢之中的袁绍勉强挺过了将近半年的时间门,还是在七月里病逝。

故汉司空袁逢的三个儿子,长子袁基因庇护刘辩而留下旧伤病逝,幼子袁术因豫州之变而丧命于乱军之中,现在袁绍也在屡屡受挫之中走向了死亡的结局。

如果说邺城告破已能代表汝南袁氏真正趋于衰颓,那么袁绍之死,则是将其再度画上了一道醒目的分隔号。

那些河北世家都要着急上火了。

袁绍一死,简直像是要对他们也宣判死刑。

冀州青州经由了乔琰派遣的两州刺史为期两年的治理,已越发是一派民生和乐之态,根本无所谓还有没有河北世家这个群体在这二州境内作为“中流砥柱”。

冀州刺史徐庶和青州刺史贾诩都宛然是乔琰的铁杆追随者,在收拢民心、打压世家上更是肆无忌惮的一把好手。

偏偏就连天时和人事都站在了乔琰的这一边。

元昭三年的丰收迹象,令她于去岁年末的西域出兵,再非还有令人诟病余地之事。

西域都护府辖地之内各国臣服,甚至是亲自前来长安请求成为附属,连带着对贵霜帝国的打击起到了一击即中的效果,也令人再看不到什么从中寻机而起之处。

西方小国觉得大雍乃是万国来朝的大国风范,那些河北世家和已是流放往南边去的兖州世家又何尝看不到这一点。

可此时才意识到,这个新崛起的王朝有着有别于初生的实力,身为天子的乔琰也有着支撑门庭说一不二的底气,俨然已是迟了。

两年的时间门,足够经由乔琰栽培起来的年轻人在朝堂和各方州郡之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足够四方百姓先念大雍而不思前朝,也让他们在重新细算自己手中势力的时候发觉,他们试图凭借着世家联合来重新谋求什么东西,简直是在用鸡蛋去碰石头。

最好的处置之法,实为以再割一刀的方式去向陛下为己求情。

可当他们之中的代表抵达长安的时候却被告知,陛下近来着实是事务繁忙,暂时没有处理邺城这边情况的空余时间门。

这还当真是个有理有据的借口。

她怎么不忙呢?

西方小国使臣前来朝见,她需亲自接待,以示大雍对各方友邻的态度如初,并未因己方军队强盛就要将其灭国论处。

遭到打击的于阗和车师后部都是因先有叛逆之举,是这西域之地的祸乱根源,这才得了这样的对待。

为确保西域的长治久安,开垦棉田、植树造林和疏浚河道的人手都被陆续调拨动身。

与这批技术人员同行的,还有池阳医学院遵照华佗的边地医书栽培起的人手,届时与左慈、于吉一道,凭借着医治当地民众聚拢民心。

以姜唐为首,学习过西域龟兹语、吐火罗语之人,则负责将华夏书籍与文字带入到这片土地上。

再便是对于贵霜的处置。

萨珊王朝尚未崛起之前,贵霜帝国在中亚与南亚的地位依然超然,其治下佛教文化的衍化也有其历史之必然,一味将其遵照此前对徐州笮融地上佛国的处置之法做出破坏,反有过犹不及之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