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如今不够民生乐事,郡内太平?”
卫觊回道:“君侯,这等时候又何必跟我打哑谜呢?”到底是此乐平还是彼乐平,乔琰不会听不出他话中的意思。想到促成他当机立断前得还真没错。河东世家骤闻王匡举动,简直要喜出望外。同样是姓王,他们河东的这位太守没什么存在感,为他们所拿捏,那位河内的王匡太守就要能蹦跶得多了。但跳有跳的好处。在袁绍借粮这件事上为袁绍叫屈,得罪乔琰,岂不是更能在对比之下,显得他们这些人识时务得很!天下真是少有这样的好人了!卫觊的目光在桌案上的竹简上一扫而过。现如今因乐平侯纸的发行渐多,即便不在并州,大多官员所用的也已不是竹简。但王匡既然要表达对乔琰的不满,自然不能使用以乐平侯为名的纸张,而是改用了竹简。这种特殊的书信载体,让卫觊纵然没看到竹简上的内容,也不难根据王匡送出公文同时对外散播开的消息,确认这便是那位王太守发出的声讨文书。他面色越发从容地说道:“河东世家对君侯取关中之地喜闻乐见,也对并州军入驻河东,愿再行箪食壶浆相迎之举。”此话言外之意便是,他们既已将立场选定,也需要乔琰给出一个明确的权属回复。“入驻河东之事倒是不急,”乔琰摆了摆手。“但我有意在刘幽州入关中后重新举荐一位河东太守,你以为如何?”听到前半句的时候卫觊还不由心中一紧,听到后半句他又松了一口气,“不知君侯属意的人是?”乔琰回道:“前汉孝元皇帝时期,有一位司隶校尉以执法严格、刚直不阿闻名,名为诸葛丰,此人之后裔居于琅琊,传至如今有兄弟二人,兄长诸葛珪,昔为兖州泰山郡丞,惜乎早亡,弟为诸葛玄,昔为刘表故吏,与亡兄子嗣具来我并州。”“我看,诸葛玄有先祖之风,倒是当得起这个河东郡太守。”诸葛玄?卫觊原本寄希望于乔琰能将麾下的心腹派出哪一个来,加强他们和并州之间的关联。骤然听到诸葛玄这个相对陌生的名字,他还愣住了片刻。但一品味乔琰话中的意思,卫觊又不得不承认,诸葛玄实是个再合适不过的人选。卫觊并不知道乔琰的目标和真正志向。可哪怕只是出于莫要功高盖主、稍退一步的想法,在河东郡的地界上举荐一个与她关联较少的角色,也是有必要的。而诸葛玄先祖曾为司隶校尉,又因过于刚直而遭到免职的履历,又可为此事增添一桩美谈。再若考虑到诸葛玄的子侄辈是何人,这就更好理解了。卫觊的二弟也在乐平书院内。在往来于并州和河东之前的信件中提到过诸葛亮的名字,言及他因棉籽分离机器的发明而得到了乔琰的看重,此时俨然是当做第二代下属之中的重点对象来培养的。那诸葛玄作为诸葛亮的叔叔,其立场也不言而喻了。将这个人选的委派作为对河东世家的回应,足够了!卫觊心中大定。又听乔琰在此时说道:“此外我有另外两件事想要委托你去做。()?()”卫觊:“君侯但说无妨。()?()”
乔琰慢条斯理地说道:“其一,我要你们自河东郡陆续收容河内郡的民众。()?()”
河内郡中想要过太平日子的民众不在少数,但因太行山阻隔,汾水河谷抵达太原的路途也遥远,不乏有因为种种缘由放弃之人。若是直接将人引入河东郡,却是可行之策。那河内郡的太守王匡满心盘算着让她领兵来攻,以图有个直接前往冀州入邺城任职的理由,可乔琰偏偏不想遂了他的意思!河内郡的民户越少,王匡的处境也就越危险。让他慢慢体会这种感觉好了。河东世家既然要表现出对她效忠的诚意,此时也应当不吝于拿出一些安顿民户的田地与钱财才对。这也是一笔对他们而言尚能接受的支出。卫觊当即应了下)_[(.)]????????()?()”
张伯英与张文舒,便是凉州张奂的两个儿子张芝和张昶,也是贾诩先前应对乔琰的缺人说辞推荐过的人才。这两人都是草书好手,尤其是前者,还有个称号名为草圣。为何让卫觊去替她跑一趟也就不难理解了。卫觊何止是人长得漂亮,情商不低,一手书法更是河东卫氏真传,所谓“凡古文、鸟篆、隶草,无所不善”便是对他的赞誉。按此说法,他的草书着实不差,还别具一格地创立了“草体微瘦,筋骨为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