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铭心中很不自在,不过念及左良玉当初曾资助过部分火器,也就忍了这口气,当下他修书一封,言明河南境内匪军基本肃清,第六营准备开拔去其它省份,继续追剿匪军。
虽然已决定离开河南,但去往何处还是颇费踌躇。席铭仔细梳理了一番匪军可能逃遁的地方:逃往陕西,不太可能,洪承畴清剿流贼很有一套,他们不会去送死。去山西?那里有曹文诏的精兵,匪军也不敢去。去山东,一边临海,基本无腾挪之地。剩下的只有南直隶、湖北、江西等几个选择。
于是席铭立即命令部队向南方开拔,先离开河南境内再说。走到河南省界,席铭遇到了京营另一支队伍,张嵩的第四和第五营。自从王朴被朝廷锁拿之后,席铭暂时执掌京营指挥大权,说起来张嵩反倒成了他的属下。
这段时间,张嵩一直在寻找席铭的踪迹,听说他从北方开拔过来,立即赶来汇合。虽说张嵩以前是王朴的心腹,对席铭很是冷淡,但两人并无太多过节。张嵩为人极为活络,过去的事情就算过去,见到席铭后,态度十分热情,主动请示下一步的行动方向。
张嵩的两个营,名义上有八千人,实则缺额十分严重,大概只有不到六千人。席铭目前既已是京营统领,自然想将第四与第五营也收编到自己麾下。
不过张嵩官职乃是副将,且比自己资深许多,如果将两个营全部剥夺,恐怕不妥。于是席铭决定从赵泉和栾雄之间挑选一人,去统领其中一营,但两人都不愿离开自己打造的骑兵司或火器司。他们宁愿将自己的部队扩充,也不愿到其它营任职。
席铭劝说他们以大局为重,最后还是赵泉妥协,愿意接管第五营,不过提出要将火器司带过去,席铭同意了这个要求。
张嵩对这个安排没有疑义,他懂得‘人在矮檐下’的道理,毕竟席铭没有记仇已属不易。其后张嵩又向席铭通报了另一则消息,统率京营第二与第三营的副将骆辉已率部进入湖北境内,正在追击匪军张献忠部。
这个消息对席铭非常重要,其中明确了两个信息:一是终于得知匪军重要首领的下落,京营其后的追击方向便可确认。第二,自从席铭与骆辉在汝阳分手后,一直没有他的消息,此次得知骆辉所部动向,与之汇合后,京营部队基本就齐全了。
席铭立即派出了传令兵,命令骆辉所部咬住张献忠,不要让其逃脱,后面援军不日便到。
随即席铭、赵泉、张嵩各自统领京营的三个营,大约一万人,赶奔湖北。
经过十余天的昼夜急行军,京营各部赶到湖北郧阳附近。在这里席铭得到了一个不幸的消息:骆辉战死了。
原来,骆辉接到传令兵送到的将令,得知席铭已升任副将,并暂代京营统领之职,心中五味杂陈。他虽与席铭交好,对他升任统领甚感欣慰。但毕竟跟随王朴多年,此次王朴被锁拿。他一直深感愧疚,既而对匪军首领极为忿恨。因此从河南便一路紧追匪军主力,最终赶到了湖北。
如今席铭将令已到,让他咬住匪军主力,而京营后援即将赶到,骆辉大为振奋,立即传令继续紧追匪军。
不巧的是,骆辉咬住的这队匪军正好是张献忠所部。张献忠自从突出重围,就觉得如鸟入高空一般,一路自在前行,从河南到湖北,行行走走,还不时的抢掠一番。可自从进入湖北境内,就感觉被一股官兵跟上了,而且甩都甩不掉。
要知道骆辉是行伍出身,实战经验丰富,作战风格极为硬朗,且由于其部是京营主力,配备很是精良。因此张献忠几次与官军接战,都没占到便宜。
张献忠心中恼火,但脑子转的极快,毕竟手下有三万匪军,于是在湖北郧阳设下埋伏,使用了一个诱敌之计。骆辉所部六千人被诱入埋伏圈,激战一番之后,虽然重创匪军,但明军也死伤大半。而骆辉也在这一战中,力战不屈,以身殉国。
席铭得知这个消息,大叫一声,坐倒在帅椅上,久久没有出声。
自从暂代京营统领之后,他就有重建京营的想法,而骆辉是他极其看重的将领。在他眼中,骆辉虽然粗豪,但为人极为忠义。且作战勇猛顽强,实是不可多得的将才。
况且是他发出命令,让骆辉紧紧咬住张献忠部,难道因为这个才导致骆辉误入敌人包围圈?席铭心中内疚不已。
京营其他将官听闻这个消息也是悲愤莫名,赵泉、栾雄、张嵩等人纷纷要求出战。席铭将心一横,一咬牙道:“全体集合,立即追击!”
此战一是要为骆辉报仇,二是匪军已遭重创,正是一股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