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大文学 > 美食修仙实录 > 142.那一锅至高无上的汤 中

142.那一锅至高无上的汤 中

而宗教文化终归会融入到民间,演变为民俗文化,曾经的围绳祭祀仪式,最终变成民间的绳结艺术,那绳结承载的吉祥意蕴,便源自于古老的先民巫师,对鬼神的祭祀之礼。

什么叫做一脉相承的文明,这就是一脉相承,从源头到演变脉络皆是清晰可查,无有断漏。

最开始的围绳之礼,只是一条绳子就可以搞定的巫术宗教仪式,一条绳子不够就多加几条,顶多在绳子上挂点其他插件,相当的简陋。

如果只是人口稀少的部落,也可以满足其宗教需求,但随着娲皇开辟奴隶制后,部落人口与实力不断提升,围绳之礼的逼格就渐渐低了起来,不足以满足日渐旺盛的宗教需求,所以,围绳之礼,在社会需求的倒逼下,获得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依旧是四方之围,但却并不采用绳子,而是将之扩大化,以石堆,以木砌,以其他建筑方式去构筑“围绳隔绝四方”的概念,附以浮雕花纹与室内摆设等方式,去构筑“绳之加护”的概念,最终完成了“神殿”,“圣居”,“神鬼灵居”等等概念!

如果说人类生活起居的房屋,起源可以说是有巢氏的创造,而供奉神鬼的宗教殿堂,虽然总体结果看似与人类的房屋一致,但意义与起源却是完全不同的,因为那打一开始就不是给人类住的。

如果只是想要建个房子,就能当做宗教场所,那从根子就歪了,就好像席梦思软床可以睡,太平间的铁柜也可以睡,两者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

祭山之初,首重围绳之礼,便因此而来!

说到底,所谓的祭山,说穿了便是围绕着山岳,拉一条足够长的“绳子”,凝聚玄学层面的力量,以围绳构筑圣殿灵居的意义,将整座山岳放上神龛,对其举行祭祀与供奉,让其圣化或者灵化。

理论倒是简单,但延伸到具体操作以及步骤,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即便是古代王朝以及民间大教派,想要祭一座山,耗费的功夫也是极其巨大的,一些仪轨的布置都是按月来计算的,这还是建立在娲皇纪到三皇五帝,夏商周这些巫风盛行的时代,已经祭过一遍又一遍,已有底蕴的前提下。

莫天歌欲要祭狐尊山,却是无需如此麻烦,因为他可以撬动黑渊的力量。

黑渊乃是未来覆盖天地,贯穿万象的洪流,就算眼下时候还不到,但也是一股无以名状的天地伟力,祭一座山岳也并非什么难事。

但莫天歌并没有放松,因为围绳之礼只是开始,后续还有不少的操作!

黑渊之气编织而成的“绳”,在某种层面,将狐尊山以及其地脉蔓延之地,和八荒原的地界隔离了开来,就好像将江河的某一段,截留了下来了一般。

天地万物,皆是一气连之,这是一种朴素的哲学观,但也是真理的呈现,世间万象环环相扣,山岳地势自然影响着附近的气候环境,骤然隔绝这般联系,自然会遭受到反向的冲刷,这便是莫天歌所受之天谴的由来。

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隔绝后的操作。

风水堪舆的学问中,讲究的是气的藏蓄,祭山也有这方面的讲究。

围绳之礼隔绝内外,为的让狐尊山,藏蓄那一口只属于自身的“灵气”!

若以现实之例叙之,便是古代之人,挖掘湖泊江河,延伸出支流来,然后围绕着这支流做文章,不论是城镇的小桥流水,还是附近农耕生活所用,皆让这湖泊江河的气得以流动,汇聚封藏,延绵而转,改善一方地貌地势,久而久之,便得以称“灵”。

当然,水祭与山祭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山祭所养之灵气,要更复杂一些。

莫天歌屹立于狐尊山之巅,竭尽全力的呼吸着。

每一次呼吸,皆撬动这黑渊之力,开始吞吐着狐尊山的一切之“气”!

山石草木有灵,爬虫走兽有灵,万事万物的聚集,演变,互补,最终形成的循环,便可称之为“气”!

莫天歌没有启动太阳球食谱,但在这一刻却自然而然进入了天人合一之境。

山石泥土长存,内蕴含万千细小生灵,构筑为充满生机的根基,无数植物从其中得以生长,鸟兽食之果腹,又被更高等的猎食性动物所食,而这些动物死后,又反哺大地。

“食与被食,是恢弘的生命的循环洪流,食,应当是幸福的,因为那是生命的馈赠!”

在之前的修行中,莫天歌便已领悟了万物有灵之意,而此刻,他的意志,便借助吞吐狐尊山之气的契机,叙述着食的意义。

莫天歌的低语,不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