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年代,祭祀本就是统治者的日常活动,正因为如此,大秦铁骑不仅镇压六国余孽很猛,伐山破庙起来也同样的猛,很多秦始皇拜过的当地信仰,最后都是被他亲手屠绝的。
这直接说明了,秦始皇压根没把这些信仰当一回事,或者说,正因为秦始皇很迷信鬼神之说,反而对鬼神之说有着很深的研究。
所以,莫天歌认为秦始皇在这种祭天之仪上,选择泰山,必是有着更严肃的考量。
后世的【史记.封禅书】中也有一些关于这方面的解释,称以前曾七十二代王者祭于泰山,所以秦始皇才选择泰山作为祭山作为封禅祭天之地。
这个解释,不是很能让人信服,七十二代王者是谁司马迁完全没说,但这个说辞却可以成为莫天歌进行研究时的一些方向性依据。
曾有王者于泰山中大祭,让泰山成为了圣山,引得虽然很迷信,但脑子很清楚的秦始皇也愿意效仿追随,这是一个很有可能的解释。
而根据这个假设,首先可以排除六国历代王者,这是基于政治因素的考量,作为一统天下者,秦始皇跑到六国其中之一的专属祭地去祭天,对国内老秦人集团,是有点交代不过去的,要知道,秦人也是有自己的信仰的,而且这种信仰,与六国是有一定区分和差异的。
综合考量,莫天歌将目光放在了战国之前的历史,然后,战国之前,围绕着泰山的传说与神话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但一个巨佬的特别显眼。
黄帝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可谓非常之少,但是,却有四段神话,与泰山有关联。
第一段神话,便是“黄帝大合泰山”,说黄帝曾在泰山遇神兽白泽,然后从知晓天下一切事的白泽口中,知晓世间有如此多的鬼神,黄帝便赦令各方鬼神,让其来泰山一见,各方鬼神应召而来,一见黄帝,便摄于其威严,纷纷臣服。
黄帝坐车,蛟龙驾车,毕方前迎,蚩尤开道,风伯雨师夹于左右,腾蛇伏地,凤凰居天,各方鬼神齐声而鸣,汇聚为鬼神大乐“清角”,拱卫着黄帝的威严。
现存的国宝文物“白泽精怪图”,便与这段神话传说,有着相当深厚的渊源,相传白泽精怪图记载的,便是白泽向黄帝所言的各方鬼神之秘。
而第二段神话传说,便是《黄帝问玄女兵法》,据传,蚩尤叛乱,黄帝与之大战,却是九败九输,一路狼狈逃窜,最终逃到了泰山之中,却在那时,得鸟首人身之玄女传书,习得玄女战法兵书,而后依法重整兵锋,这才渐渐扭转了败势,而后,玄女更是亲自下场,带着大批兵马与战将相助,协助黄帝大破蚩尤。
第三段神话传说,便是【黄帝置玉女】,据传,黄帝派了七个侍女,坐镇泰山,其中一位侍女,便是至今信仰依旧流传不衰的碧霞元君,也是俗称的泰山娘娘。
第四段,便是家喻户晓的【黄帝乘龙飞升】,黄帝便是在泰山之上,带着大臣们乘龙而飞升的,然后有一个大臣没赶上车,只来得及握住一根龙须,但龙升之势已起,龙须随之断裂,大臣没赶上,抱着龙须哀嚎不已,而那龙须,便成为了后世的乌号弓,也就是封神演义里的那被哪吒拿来闯大祸的轩辕射日弓。
这四段神话,各自分开来看,似乎没什么,但合起来看,却有点过于详细了。
汉朝之前,文字的记载是靠竹简记载,这种记载模式本就不容易保存,战国秦汉这些时期又太过动荡,大量的典籍失传。
所以后世的学者,对先秦的历史都很头疼,因为有着太多的残缺之处,所以,研究先秦历史,尤其是涉及到神鬼的方面,后世学者便渐渐分为三种研究方向,分为“原始宗教”“神话传说”“上古政治社会”。
简单点来说,就是从宗教,人文,政治三个角度,去解读先秦以上的一些历史。
莫天歌便是以此解读并且研究这些的,黄帝的时期,个人与集体混淆,人神不分,某某首领,自身之名便是部落名,也是部落所象征的那图腾,先秦以前的时代的一些神兽与神祇,有可能都是人。
所谓的鸟首人身之神,可能就是一个以鸟为图腾的部落的首领,头上摆着一个鸟骨架来当装饰品而已。
而黄帝的那个历史阶段,正是部落制向封建制蔓延的时期,黄帝统御天下的政治结构,不论殷商,周朝皆可见得,甚至再往后,那些游牧民族的政治制度,其实也差不多。
大诸侯威压天下,各方拜服,以成共主,这是科技极端落后时代,必然会出现的政治模式。
而这种诸侯共主的政治模式,有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