肴和厨艺,进行数据化标准的统计,试图将“味道”这种东西,彻底变成单纯的数据。
简单点来说,就是科学做菜。
而其中,便有炎黄料理中,炒菜的火候数据化分析。
那个团队专门跟踪了一位国际中餐大厨一个月,分析了许久,最终建立起了一个关于“火候”的数学模型,但最终,发现那个模型,根本没办法应用于现实,或者说,无法科学的应用于烹饪中。
食材的大小,状态,以及数量,这些都是模糊的变量,而火焰热量的传递,也不是那么均匀而平衡,而食材炒熟的最佳状态,因为前两个参数的不确定,导致自身也成为了一个变量,而这个变量的最终确定时间,却是在十分之一乃至于百分之一秒的事。
简单点来说,一锅蛋炒饭,里面每一粒米,都拥有这自身最完美的火候成熟时刻,而无数粒米交织起来,就形成了一个极其不确定的薛定谔时刻,每一锅菜炒到什么程度才算是最好,这是一个综合的模糊概率问题。
这些综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虽然在数学层面上并不算太难演算的动态模型,但落于现实却无从入手的问题了。
最终,料理中的火候,虽然能够通过科学的方式采集数据,但最终也只能依靠厨师建立在烹饪经验上的手感。
那位被跟踪的大厨,可以依靠二三十年刻苦磨砺下来积累的经验,每一次炒菜,十有七八,皆能把握住食材最佳的炒熟时刻,让美味可以最大化呈现出来,论火候的掌控,已是真正的大师级人物了。
但这种大师级的火候掌控,还不是真正的完美。
以蛋炒饭为例,真正的完美火候,是厨师通过颠勺抡锅,动态调整着锅中的每一粒米的位置,调整着米饭与蛋液与火焰热量的远近,最终完美的将一锅蛋炒饭的成熟时刻悉数统一起来,让原本只能以概率来呈现的美味时刻,最终变成一个清晰具体到秒的问题。
这是一个只存在于概念中的火候,也是厨艺的极致展现,从理论而言,这不是人类能够做到的事情,但却是无数厨师梦寐以求的追求。
而炒青菜,却就是建立在这种追求上的,炒青菜的火候掌控难度,其实比蛋炒饭要低,给了人挑战完美火候的可能性,而难点便在于如何通过火焰,去平衡以及处理青菜本身蕴含的水分与糖分。
一盘炒青菜,有时候甚至连盐都不需要下,仅以火候带来的天然之味,让青菜的鲜甜脆嫩在炒锅中升华,铸就一份难得的美味。
如果说,蛋炒饭,呈现的是火候的刚,而炒青菜,便是火候中的柔。
正因为有这刚柔并济火候,才有这名传千古,最简单也是最困难,甚至可以列为古代厨师出师试炼的两道菜。
在莫天歌一掷千金的豪爽之下,这家店的主厨,立刻端出一份非常用心的炒青菜来。
一盘炒青菜,水灵鲜嫩,香气扑鼻,莫天歌微微一笑,知道这家店的大厨在这方面是下了功夫的,这盘炒青菜,没有用油,甚至连盐都没下,而是以“汤”炒熟的。
至于是什么汤,莫天歌仓促间倒是看不出来,但左右思索,按照当世的生产力,也无非是鸡汤或者肉汤,但也觉得这间店的厨师颇有巧思,汤中有味,以汤炒菜,既可以避免油盐污染了青菜本身的鲜甜,又可以入味提鲜。
只是,虽然觉得厨师的巧思不错,但莫天歌还是一挥手,将这一道炒青菜打飞出去。
“我要的是最好,也是最地道的炒青菜,不是喝汤,端下去重炒。”
他点这蛋炒饭以及炒青菜,其实已经说明了他想吃什么,如果对面的厨师真的有几分本事,一定会明白的。
莫天歌想吃的,是建立在的厨艺,也是建立在火候之上的至纯之味。
花团锦簇,用各种素材堆砌而成的蛋炒饭,费劲巧思,以各种方式提鲜入味的炒青菜,不论多好吃,都是垃圾,因为已失之以纯。
其实真要论厨艺,莫天歌其实比不过这些正儿八经的酒楼大厨,不论是之前那一盘蛋炒饭,还是这盘炒青菜,蕴含的手艺都很厉害。
只是,破魔八阵以及太阳球这两门食谱,本身就是建立在极高层次的厨艺境界上的,起步就是唯我独尊以及天人合一,这般境界,已经不是单纯的技艺,而是道业,也是道境。
得两门食谱的洗礼,莫天歌虽然手艺还没跟着提升上去,但眼光却已非同凡俗。
一盘菜中蕴含的功夫到底有多深,是什么个路数与味道,他都不需去尝,看一眼便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