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大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上大文学 > [三国]你管这叫谋士? > 218. 21到8(一更) 毛玠到访

218. 21到8(一更) 毛玠到访

若换一个人说出此话, 或许还该叫做胁迫。

但当这句话从乔琰口中说出来的时候,这种舍我其谁的说法,还当真不能算是一句夸大的虚言。

各州各郡还停留在内部的治理整顿的时候, 并州早已将民生田屯之事发展得如火如荼了。

以至于当蹶张弩的传闻甚嚣尘上之际,却少有人留意到这些基础变革的东西。

然而事实上, 这才是决定各地发展差异的根本。

麋竺看得到这些。

他长年于各地间门奔走,看得要比谁都清楚。

也或许, 自中平四年麋竺第一次来到并州开始,他所见的种种景象,早已经促成他做出了这个决断。

真正的大商人确实不必做出什么左右逢源之举, 只因他们所选定的,便是能让他们最能牟利的目标。

这也并不只是因为,他面前的这位君侯正在索要一个肯定的答复。

麋竺朝着乔琰附身拜道“君侯敢有此问,我也敢有此答。东海麋氏愿为君侯奔走驱策。”

他说的是麋氏而不是麋竺, 代表的就并不只是他一人的立场。

但这话中的笃定让人毫不怀疑,他有做出这个决断的资本。

在随着乔琰走出库房的时候, 麋竺又说道“此话其实本不该由君侯来说。当年送礼之际, 麋氏内部便已对此抉择有过考虑了。天子若定,君侯作为拥立之人必定升迁, 届时麋氏大可将此作为效忠之礼。但现在得重想一个了。”

麋竺迎着乔琰的目光, 露出了个无奈的神情。

送礼很难的。

别看他这人是个送礼好手,但在打磨马蹄、制作锁子甲、制作风帆车的人手都已作为礼物送出去后, 现在并州又走通了丝路贸易, 能拿出大宛宝马和棉布的情况下,麋竺一时之间门还真想不到还有什么合适的礼物。

乔琰回他“可我一向信奉一个道理,任何东西都是要主动争取的。”

七年前的乐平侯爵位需要步步为营,如今的势力扩张、收服下属也是如此。

有了东海麋氏的归顺, 不再只停留在合作的层面上,她的明暗两条商路就可以彻底展开了。

可惜麋氏一日没有到她的地盘上,或者说,他们此时也不适合从徐州搬迁入并州,乔琰也并不会对他们报以全部的信任。

尤其是那条作为情报网络的暗线,还不是麋竺此时应当知道的事情。

她只是将原本作为保镖的鲍鸿,以一道手书敕令调度成了麋竺的下属,听凭他的安排。

不过说到下属在乔琰落笔写下这封敕令的同时,她又问了句关于鲁肃的情况。

麋竺回道“鲁子敬年只二十,若非君侯令我将其举荐给陶恭祖,只怕他并不会留意到这样一位当地豪强,此人倒着实是有真材实料之人。陶恭祖与之相谈后,对他试用了一番,如今正给出了一个主簿的委任。”

麋竺在鲁肃上任后与他有过几次接触,深觉对方这等作风与才干,都实属人才之中的上流。

故而他不太理解,乔琰不将此人窝在自己手中也就算了,何以还要将他推荐到远在徐州的陶谦麾下。

毕竟乔琰手底下不是并州本地人的也不在少数。

但他只看到乔琰在听到主簿这个委任后笑了笑,调侃了句“主簿的年龄都不大”,便示意麋竺接着说鲁肃在徐州的安排。

她并不觉得这种引荐有何可惜之处。

有了陶谦的这份委任,短时间门内,鲁肃都不会有跟孙策接触的可能性。

比起孙策,威胁性更小的自然还是陶谦。

而鲁肃在陶谦麾下任职的时间门渐久,从他本人到他所隶属的豪强宗族,都将跟陶谦完成进一步的捆绑。

她所需要做的也只是知己知彼而已。

这种捆绑,一如身在兖州的李氏豪强与曹操之间门的情况。

随着曹操得到兖州牧这个名号,原本还只处在观望合作状态的李氏,连带着他们在乘氏这个地方聚拢的数千门客,都一并投入了曹操的麾下。

率领这支人手的李乾,还有一个有本事的侄子,名叫李典。

这和鲁肃的情况一样,也是一支乔琰绝不可能挖到墙脚的势力。

但她既有将其战胜的底气,也无所谓这些人才的流动。

就像当她收到曹操让人来访的消息之时,也并不太奇怪,这位来访使者并不是替曹操去邺城讨要州牧之名的大功臣陈宫,而是同为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