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的燃油全部都需要用油船从婆罗洲运来……
漫长的补给线几乎成了更大的噩梦,尤其是美军潜艇对日军运输线的反复骚扰,这些运油船也几乎都需要安排护航舰只保护,结果很多燃油在路上就被消耗掉了。
之前舰队主力常驻特鲁克锚地,一来除了我之外很少出动,二来补给线相对还短些。结果像现在这样盘马弯弓箭不发……后勤表示压力太大已崩溃。
4月底,除了我之外的所有联合舰队主力退回特鲁克锚地。
但是他们前脚刚走,美军的舰载机再次空袭了斐济。
正在运输补给的我、武藏、信浓全速赶到现场也只抓住美军的尾巴,击沉了殿后的兰利号和巴丹号而已。
山本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70.山本的对策
美军的这种策略,有一点儿八路军游击战的意味。
斐济成了一个关键点,如果山本试图维持对斐济的占领,并让斐济起到预警和抵抗基地的作用,那么势必需要维系对斐济的补给。
那么补给线就成了巨大的软肋。
而如果放弃斐济,那么美军占领斐济后,就能够利用这里建立轰炸机基地。日军在澳大利亚本土的占领区几乎都会处于美军新型四发重轰b-50的轰炸半径之内。而且美军可以依托斐济作为前进基地,为澳大利亚提供补给,无论是空投还是利用高速舰只夜间补给,都会更加肆无忌惮。
所以放弃斐济对山本乃至大本营都绝无可能。其实山本倒是想连澳大利亚都一起放弃掉,可是他也就只能和我以及日共们说说而已。
要想制止这种打了就跑的袭击,山本需要一场决战。在决战中击败美军,才能迫使其放弃这种骚扰。
可是美军不上当。
那么山本就非常尴尬了,因为最直接的迫使美军决战的手段,莫过于直接将联合舰队拉到美国西海岸或者夏威夷,做出将要攻击那里的姿态。
然后大概会被铺天盖地的飞机轰到渣也不剩吧……
山本考虑了几天,做出了决定。
1.斐济防御部署全面收缩。将所有兵力集中于斐济本岛,从特鲁克及所罗门锚地调遣大量航空兵进驻斐济本岛,并在斐济大肆建设雷达站。斐济的最高峰上准备安装一台我自用的26号电探,在相控阵雷达的扫视之下,美军的空袭机群不会有任何机会。
如此一来,斐济本岛基本要塞化,美军的骚扰兵力难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果还想要取得和之前那样的战果的话,就必须集结更大的兵力,也就更容易暴露行迹而被我抓到。一旦美军的骚扰舰只被我缠上,山本就会派出手头所有的力量实施决战。
而集中防御也造成了护航兵力的集中,美军潜艇想要得手更加困难。船团规模变大后,实际上不但会出现出动次数减少的情况,被美国潜艇盯上的概率都会下降。
2.也是我认为太过冒险的一个举动——攻击并登陆新西兰。
说来奇怪,新西兰这个离澳大利亚几乎一步之遥的地方,居然一直没有被日军拿下。
原因很简单,日军兵力不足。
之前美军曾经使用新西兰作为b-29轰炸机联队的出发基地,用于轰炸澳大利亚的日军。同时新西兰作为澳大利亚快车的出发位置,曾经在一段时间里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
但是一切都随着我炮击新西兰的各个港口,成为了过去。
轰炸机联队的物资消耗非常巨大,必须需要正规的码头设施,才能够满足卸载速度的需求。
在我的榴弹轰击下,新西兰的港口几乎都成了一片瓦砾,一旦有重建的迹象我就会顺便轰击一次。
几番下来,新西兰的轰炸机联队就成了摆设。没有足够的物资比如燃油和弹药,b-29就无法出动。
在物资来源受到极大限制的情况下,美军选择了保障澳大利亚快车的运行,而中断了从新西兰派出轰炸机。
所以新西兰才能够在美日双方激烈交战的情况下,居然一直保持了没有派驻大量兵力的情况。
山本计划在夺取新西兰后,就将其和斐济一样要塞化,并在其上部署新开发成功的惊雷局地战(炽风的双发、双机身版截击机)。由于惊雷巨大的发动机功率(2800马力x2),其实它可以客串攻击机,甚至有加装对海搜索雷达的可能。山本意图以新西兰本岛为基地,彻底截断美军对澳大利亚的补给线。
这一切都扎扎实实地在做着计划,并认真地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