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嫡皇孙赵景亦
林末笑了笑,提起茶壶,又为荀太傅斟了一杯茶。
尔后,荀太傅脸色略有叹气无奈,说:“皇上忌惮我多年,我心里了然,这些年谨慎小心,就是怕触了皇上的心骨,如今我年纪大了,朝堂的事管不了了,旁的事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老师是不是……有什么打算了?”林末听出了他话里的意思。
“确实已有打算,我打算辞官还乡了!与其日日小心翼翼,倒不如退隐朝堂,做个闲散人来得好!皇上也不必处处设防,与我如此了。”
林末并不震惊,像是早就已经料到了,他说:“老师若决心已定,学生自当尊重,不过老师辞官之后,是继续留在长安,还是……”
“我准备回冀州,人一死,总要回归故里,那里也有一处宅子,够我安享晚年了。”
“那日,学生去送您。”
“别了,那日谁也别来送我,你若有心,他日经过冀州来看看我就行。”
“是。”
荀太傅道:“但是在我走之前,我有一件事得交代你。”
“老师请说。”
“晋王去世的早,他的儿子赵景瑜一直养在梁王府里,算一算,今年已经十四岁了,那孩子性子温和,又不大爱说话,却也随了晋王一样有股倔气。你我都知道,梁王一直没有党争之心,多年来执掌吏兆司,负责官员调动一事,是个清淡的活……梁王担心,要是把赵景瑜留在吏兆司的话,将来得不到好的锻炼,也难成大器,便开口让我给他找个好去处……我思来想去,觉得大理寺甚好!”
“所以老师的意思……”
“不如把赵景瑜送去大理寺,你性子柔和又比较细心,他跟着你,一定会有长进的,总比跟着梁王在吏兆司的好。”
“那一切就照老师的意思办吧,不过……”林末的话稍稍一顿,似乎有什么顾及?
荀太傅道:“你有话直说。”
林末直说:“既然赵景瑜要入大理寺,那么一切就得按照大理寺的规矩来办,不能因为他的身份而特殊对待,而且梁王也不能在此期间插手。”
“放心,梁王已经言明,赵景瑜去了大理寺,一切,就由你做主。”
“那就好……他何时来?”
“梁王说了,只要你点头,就立刻让赵景瑜过来。”
林末思忖了下,道:“择日不如撞日,那就明天吧。”
荀太傅点头:“我也是这样想的,此次你接了蝉鸣寺的案子,他也正好能跟着你。”
“是!”
林末之所以这么爽快就答应了此事,并非因为梁王和荀太傅开口,而是因为已经去世的二皇子晋王。
晋王年少便随军出征,立下了赫赫战功,是大盛开朝以来最年轻的一位战神,虽丰功伟绩,却从未有过谋朝的野心,当年皇帝还未立大皇子为储君时,曾有意立晋王为太子,却在册立的诏书下达前一天,晋王突发牢疾,病死在了府中,晋王妃也在当天夜里殉情而死,只留下年仅两岁的小世子赵景瑜。梁王与晋王关系一向要好,便亲自求了皇上,将赵景瑜接去了梁王府抚养,十二年来,当亲儿子一般对待,一直至今。
林末此生敬重之人不多,晋王是其中一个!
他上任大理寺卿时,就有动过将晋王之子赵景瑜接来大理寺的念头,没想到梁王找到荀太傅,先提了这事,正好如了他的意。
荀太傅在林末这又坐了会,喝了两杯茶后,才离开。
但走之前,他拍了拍林末的手臂,叮嘱道:“阿末啊,我辞官回冀州后,你在朝中也要处处谨慎些,皇上固然惜才爱民,可他终究是帝王!是天子!君是君,臣是臣,你自己一定要拿捏住!若是遇到什么难题了,也不要慌,一定要书信给我。”
“是,学生谨记。”
林末送走荀太傅后,独自在府门口站了会,望着渐行渐远的马车,他的眼神也逐渐暗了下来,带着一抹愁虑和担忧。不知道为什么,他心里有一种不详的预感,总觉得要有什么事情发生,却又说不上来是什么事?
“爹爹?荀爷爷走了吗?”
阿丑不知何时跑了过来,一双小手扯了扯他的衣袖。
林末收回思绪,转眸看着面前的小人儿,外头正起风,阿丑却只穿着一件单薄的里衣,他立刻将阿丑抱进怀中,问:“你怎么跑出来了?”
“我想看看荀爷爷是不是走了?”
“刚走。”